首先談下自己的看法: 泰拳拳法,以其簡潔兇猛著稱于世,很多人對其的了解只是知道這么個概念,只了解泰拳的兇猛,訓練方式強度大,這就給泰拳搏擊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,使得諸如練泰拳短命和損傷身體等的謬誤產生。其實相對其他拳種的學習,泰拳的動作學習,還是比較簡單的,但這只是學到了泰拳的基礎動作,就憑這些動作結合自己本身的格斗素質,學習到一個階段,泰拳就很難再有進步了,也讓你感受不到泰拳的威力和魅力。想要真正掌握泰拳的精髓,那么除了系統的學習大連泰拳技術外,還需要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做基本素質訓練也就是傳統說的功力訓練,因為,只有有了深厚功力你才能算入門泰拳。 于是很多拳友認為,就是因為泰拳手的超強度訓練,才使他們的身體受損,影響了生命的質量。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,聽我給你細細道來。 錯誤一:泰拳手大多活30多歲,生命很短。 30多歲是指泰拳手的職業壽命,泰拳手一般到30多歲就會選擇退役,結束自己的泰拳比賽生涯,而開始做自己的泰拳教練生涯,其實很多泰拳師父年齡也是很大的,也很長壽。不是大家聽到的,泰拳手壽命只有30多歲了。一個運動員的比賽黃金年齡是20-30歲左右,到30多歲身體各方面機能就不是巔峰狀態了,對上巔峰狀態的對手很難獲勝,考率到自己的聲譽和安全一般都會選擇退役,當然也不排除幾個身體素質超好的泰拳手,他們一般可以打到35到38。其他形勢的運動也是這個情況,一般選手30多歲都稱老將了。 錯誤二:泰拳的高強度訓練會消耗生命質量,格斗類或是競技類體育運動,基本都需要基本的運動素質保障,例如力量,速度,耐力,靈敏,韌性,抗擊打硬度等,想要提高這些素質,都是拳手或運動員日常的艱苦訓練得來的,如果說泰拳艱苦訓練會短壽,那么馬拉松,足球,籃球,體操,游泳……同樣需要艱苦訓練條件才能取得成績,那么高強度的訓練是不也同樣會短壽?可是人們一提到馬拉松,足球,籃球,體操,游泳……就會認為是強身健體,而提到泰拳就會認為是消耗生命呢?主要是對泰拳的了解還有誤區。其實泰拳的訓練也是講究科學的,包括泰拳發力和動作都是符合運動科學和人體生物學規律的,泰拳的訓練結果和傳武一樣同樣能夠強身健體和養生,區別在于是不系統的學習和訓練。蠻干和違背科學的盲目訓練,才會有礙健康。并不是泰拳運動損傷人的壽命。 錯誤三:泰拳比賽的激烈程度和比賽規則的特點,在比賽中,身體容易受傷,所以日積月累身體就會傷害,職業運動員在長期的比賽中,身體的確會受傷,是會對健康產生一定影響,但正規的比賽裁判對拳手的保護還是很到位的,一旦出現實力懸殊的比賽,裁判員會果斷終止比賽,保護拳手收到致命傷害。同時任何運動都會有為了利益舉辦的非正規比賽,為了吸引眼球和某些商業利益對拳手傷害置若罔聞,這都是非正常狀態下的活動,不在我們的探討范圍內。對抗類運動:空手道,跆拳道,柔術,摔跤,散打,拳擊……這些搏擊項目和泰拳一樣都是以擂臺對抗形式開展的,運動員都會互相攻擊,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可控受傷風險。這些都屬于正常運動傷沒有什么特殊性,在各種體育項目中都廣泛存在。單獨把泰拳運動特殊化,其實完全沒有必要。而且一般人學習大連泰拳,屬于業余愛好,也沒有激烈的比賽機會得內傷,即使一定強度的素質訓練也不會超負荷,不會影響你的身體狀況。 錯誤四:泰拳的硬度抗擊打訓練,超強硬度訓練會傷害皮肉神經,嚴重的還會引起骨骼疾病以及骨骼外觀變形,一些傳武鐵砂掌愛好者為了追求效果也會進行類似的訓練,但在科學的訓練體系下,傷害的程度是及微小的,它的訓練都是循循漸進,日積月累的效果。蠻干的結果除了受傷外沒有任何的訓練效果,你把腿踢折也踢不彎鐵棍。大家都知道“一口吃不成胖子的”口語。說到這里大家還對泰拳有偏見嗎?大家不要停留在原始的訓練方式上,某些泰拳手踢樹的表演也是一種噱頭,提高對對手的震懾力彰顯自己的威武,我們除了看著熱鬧外我們還應該有一絲浮夸的思緒。